找到相关内容14454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以欲制欲”,以智化欲

      “以欲制欲”,以智化欲   作者: 陈兵   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存焉”,孔子如是说。作为人,欲望,似乎是与生俱来的,是我们内心里最原始的冲动,又是生存之必需。要摆脱它,就像要抓住自己的...离欲清净,为地球人类的一大优点。佛教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,教人制止贪欲、远离贪欲,“离欲”、“断欲”、“无”,为佛教经论中出现率极高的词语。否定人欲,被看作佛教的重要特点。《杂阿含》卷三五第972经在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574824.html
  • 实践八正道

    根据佛法的真理,分别邪正,信善恶因果,三世业报等法理。不论任何佛教徒,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,培养正确的知见,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。  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:又译为正、正志等名词。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。由理想而实现行动,是要深密思考,所谓三思而后行。为什么又名正?因有善不善,不善是私心,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;善欲是大公无私(离六根本烦恼)的,即是正。换句话说,正是正当欲望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5840473.html
  • 由生生之意欲而进于智智之自乐

      由生生之意欲而进于智智之自乐  日本高楠顺次郎原著  生存,乃通生物界共有之本能,此在人类,则名之日生生之意欲。无论任何单纯之动物,未有无此生生之意欲者,此生生之意欲盖即生类本然之生命也。彼附名于生物中之植物,于此生命,当亦具有之,第以其唯具止性而无动性,是以即令一旦濒于生命危险之关头,亦不能有所逃隐为可悲耳。然而方其受有伤害之时,树皮即竭力护养其刀痕,此与我等受外物损伤时,...

    高楠顺次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887008.html
  • 要成就无上菩提 当断淫欲

    累。然在家居士带有家眷,若修佛法、修诸善行有成,当然要超越时得修梵行,始能成就菩提道。淫欲心尚障碍色界天禅修,何况要成就菩萨道,当要远离淫欲。但有菩萨示现五而修菩萨道,这是善巧方便而修,真要成就无上...经文“时彼世界四大王众天,乃至色究竟天,若见若闻,皆大欢喜咸作是念:‘我等当作种种方便,令是菩萨离非梵行,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。’所以者何,若染色于生梵天尚能为障,况得无上正等菩提。是故菩萨断欲...

    佚名

    |戒淫|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15551610613.html
  • 八宗缘起

    最初印度大乘佛教,亦分为空宗与有宗,其后空宗传入中土,由姚秦罗什法师成立三论宗,学此宗,应读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。有宗传入中土,由唐玄奘法师成立法相宗,欲学此宗,应读《解深密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。东晋慧远大师成立净土宗,学此宗,应读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。梁达摩大师成立禅宗,学此宗,应读《楞伽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。隋智者大师成立天台宗,欲学此宗,应读《法华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3247678.html
  • 紫柏大师龙蛇戒淫歌

    MP3音频点此下载   君不见,龙与蛇,本无常! 龙若有即为蛇,蛇能无欲鳞虫王! 世人所欲固虽多,饮食男女为大屙! 若以饮食较男女,男女又为之戈! 汉高祖,...未必! 又不见! 五百仙人善驭云,去来空际尽超群, 才听宫女一声曲,神力俱遭欲火焚! 苏子卿,持汉节,吞毡啖雪命欲绝, 死生朝夕不可保,胡妇生儿犹所悦! 之难断有若是,难断能断须男子! ...

    紫柏大师

    |戒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0024047246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我们谈到人满足于涅槃,所谓‘满足’是什么?

    -nandi)。有人听到巴利语把“”(raga)和“法“(Dhamma)放在一起,也许有些惊讶。但我们必须了解,“法欲”中的“”不是那种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刺激的欲望,它比起一般凡夫在感官上的满足更为满足。但在这里,是指对不死、涅槃——空性的满足。   ...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25231121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请问慈悲与感情有没有一样?

    远离生死、无有轮回的、慈悲是涅槃的、解脱(梵语vimoksa)的。   观无量寿经云:“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。”   感情当下就是自私的、占有的、未透过智慧,因而有美中不足之遗憾事,感情是危脆的、是无常迁变旳、是黑暗痛苦的、感情是没有规律的、不能突破时空的,是一切烦恼丛生的大本营。   不论是家庭、社会、乃至国家,甚至国与国,世界与世界,有无数事件,都发生在五中的色(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0551225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贪染财色名食睡既然是地狱五条根,为何师父说名利亦可度众生呢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财色名食睡谓之五(梵语panca kamah)。众生之所以称为众生不是没有理由的,众生就是贪染五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之境无能自拔,是故受业系缚而不得自在,始终于三界内漂流不息,造业贪著尘境极重者,地狱之门是无由逃避的。   普观天下,自古至今,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、贪睡者,其下场皆不尽理想,乃至伤风败俗,丧尽伦理道德,贪染五其后遗症实属层出不穷,这些都是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34212915.html
  • 老子与佛教

    与世无争,希望究研天地之道。佛教的表现则更为显现化、公开化,我认为在佛经经典中,金刚经和四十二章经两部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,他们讲的要旨就是无和无相,欲望是烦恼的根源已经是不可否认的共识。释迦牟尼所以成佛,修成正果,也正是在菩提树下觉悟,心中再无烦恼。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欲望呢?是声、香、色、味、触、意,就是我们的五官和意识所感受到的外界的东西,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产生了好坏之分、取争之心、占有之。前者...

    张士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4457681.html